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漫步紅葉李樹林,果子已經成熟了,尚等的果子色澤紫紅,果肉多汁,味道酸甜,可口又健康

紅葉李 親戚家的後山上,有一大片紅葉李樹林。每當農曆的端午節前後,就是紅葉李果子成熟的時節。這時候,我們就可以美美的享受著它的獨特味道了。  紅葉李的葉子常年呈紫紅色,在春季開花,花朵呈白色或淡紅色,花期較長,可達一個月之久。它的花朵密集,花型優美,花香濃鬱,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。紅葉李的果實呈圓形或橢圓形,成熟時呈紫紅色,果肉多汁,味道酸甜可口,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。 紅葉李因其獨特的色彩和形態,常被用於孤植、群植,能夠襯托背景,增添景觀的層次感和色彩對比。紅葉李的枝幹為紫灰色,嫩芽淡紅褐色,葉子光滑無毛,這些特徵使得紅葉李在園林中成為吸引眼球的焦點。在我所居住的城市裡,路中間的綠帶裡,休閒的公園裡,農戶的庭院外,隨處常見它的身影。 這一片紅葉李林地,原先是當地的耕地,為了支持國家工程的建設,地勢低的農民搬遷到了別的地方,這一片地就空閒了下來。 為了涵養水分,土地被種上了林果,也許一開始準備賣錢的,後來可能它的產量及口感不甚上佳,就成了周圍留下來的人們口中的美味。 漫步在這紅葉李的樹林中,累累的果實令人陶醉。它們的果實在枝頭悄悄綻放,宛若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紅寶石,鑲嵌在紅紅的葉片之間。陽光透過樹梢的縫隙,灑在這些小巧的果實上,使得它們閃耀著迷人的光澤,彷彿是大自然賦予的一抹溫柔的胭脂。成熟的果實飽滿而圓潤,色澤由深紅漸變為紫羅蘭,它們靜靜地懸掛在枝頭,散發著淡淡的甜香,吸引著鳥兒和行人的目光。我們在這些果實間穿梭,採摘那些最鮮豔的果實,品味著自然的饋贈,感受著豐收所帶來的喜悅與滿足。 紅葉李的枝幹曲折有力,它不挑泥土,在任何環境下,都能茁壯成長,彷彿蘊含著無盡的生命力,它們在四季更迭中變換著色彩,講述著屬於自己的故事。 漫步於紅葉李林間,耳邊傳來鳥兒的啁啾聲,眼前是層層疊疊的紫紅色葉片,壓彎了枝頭的果實甜香,更是沁人心脾,摘一顆放入口中,酸甜可口,此情此景,彷彿一幅動人的詩置身之中。 好的東西總是會不知不覺中令人上頭,猛然間,口齒已醉。看看籃中,已摘了不少。就準備打道回府了。 這一片紅葉李的存在,不僅為大自然增添了一抹亮色,更引發了人們對生命、對時間的深深感慨,這是淅川移民的奉獻精神的縮影。淅川的移民造福了國家,這片樹林也造福了當地留下來的百姓。 無論環境如何變遷,只要心中有愛,就能綻放出屬於自己的獨特之美。遠走的移民,美味的紅葉李,都是一道獨特的美麗...
最近的文章

這稀有水果在台灣很少見到,氣味芳香,柔軟多汁,咬下每一口都讓人欲罷不能。聽說是菠蘿蜜和麵包果的表親

榴槤蜜(Artocarpus brevipedunculatus) 前幾天收到朋友寄來的奇怪水果,名為榴槤蜜(Artocarpus brevipedunculatus)。我心想吃過榴蓮,吃過菠蘿蜜,但這榴蓮蜜可真是頭一回聽說。 那這榴槤蜜到底是個啥?難道真的如它名字一樣是榴槤和菠蘿蜜雜交而成的?牠吃著是更像榴槤還是更像菠蘿蜜?會不會也像榴槤一樣臭? 榴槤蜜,是一種桑科植物中非常罕見的熱帶雨林常綠樹種,可長25公尺。它是菠蘿蜜和麵包果的表親。原產於婆羅洲北部、馬來西亞、菲律賓和印尼。尤其是馬來西亞,是當地很受歡迎的水果之一,通常是從野外採集的。 目前主要栽植於中國東南亞地區 ,僅在海南瓊海、三亞、陵水等地有少量種植。在台灣沒有種植基地,主要是植物育種對氣溫要求高,本島培植較不適合。 榴蓮蜜味道 榴槤蜜被認為是最美味的阿託卡布之一。水果可以生吃。這種水果的果肉鮮橙色的,芳香多汁,十分柔軟,輕輕的咬上一口,先感受到榴蓮蜜果肉吹彈可破的絲滑,接著被洶湧的甜衝擊,讓人欲罷不能。 它是真的甜!很甜!非常甜!比榴槤和菠蘿蜜都要甜!甚至會有種被甜到齁的感覺! 如果你跟我一樣常吃榴蓮,那在吃榴槤蜜過程中其實幾乎感覺不到什麼榴槤氣息的存在,你會覺得牠吃起來更像菠蘿蜜,但又沒有菠蘿蜜那樣重的纖維感,口感更綿軟一些。 但神奇的是在下嚥的瞬間,又會恍惚口中的到底是榴槤還是菠蘿蜜?下嚥後,回味卻是榴槤味兒的。不過對於那些對榴槤味道敏感的朋友來說,也可能是另一番滋味吧。 注意!榴槤蜜不是純果肉,中間是有核的!雖然看起來果核有些大,但是它的果核煮熟後是可以吃!煮熟後的果核吃起來口感像栗子和菱角,很鮮,微微一點甜,有菠蘿蜜的香味,完全不會覺得苦澀。 聽說冷凍後的榴槤蜜更好吃,口感和味道就像冰凍起司一樣,大家也可以試試看。

這種杏果相當不錯! 口感爽脆,甜中帶酸,真是吃得很爽。很容易吃「上癮」

野杏子 上週星期日吃過早餐後,上山摘野杏,心裡也沒有底兒,不知道野杏還有沒有?只管去看看吧!萬一有了呢?心想下午去朋友家探訪,剛好帶過去,讓他們知道山裡的野杏是多麼美味的。 我遵從內心的意念,出發到了山上,陽光是弱弱的,天氣清爽無比,我撿了一根棍子進山,邊走邊敲打地面,以防遇到蛇,端午節已過,山里就是牠們的地盤了。 走到通往野杏樹的路口,碰見一對夫妻迎面走來,女人說:大哥,哪裡有野杏呢?我說:走吧!跟著我,我也是摘杏的,於是他們跟在我身後,我嘴裡不說什麼,但心裡挺欣慰的,正好可以做個伴。 走著走著,來到我曾經摘火龍果的地方,今次是摘杏。看到有幾棵結的密密麻麻的野杏樹,但它們都長得很高大,還有不少零零星星掛著幾棵杏,很多都掉落地上腐爛了。 我們走了好一會兒,幸運的是有一棵比較矮的杏樹,上面還有很多的杏,總算沒有白跑一趟,我們爬到樹上,各自摘了一袋子鮮美的野杏,感覺棒極了。這應該是今年最後一次摘到野杏子,收穫還不少呢? 看著金燦燦的杏子,忍不住吃兩顆,雖然個頭不大,但口感爽脆,味道偏甜,帶一點酸,真是吃得很爽。 我們高高興興背上自己的勞動成果。一邊走,一邊吃杏果,一邊聊天。他們兩個一直向我表示感謝:說要不是遇見我,今天不一定能摘到杏,他們是第一次來山里,剛好遇見我,而我沒有絲毫的猶豫,順利成章的就同意帶他們一塊去,因我正好是來摘杏的,我們目標一致,就這麼自然的組了團,互相成全,完成了各自的任務,難道這不是意外的嗎?我的舉手之勞,對他們來說,是那麼的幸運和感激,我也很感謝他們的陪伴。

有聽說過柔弱斑種草嗎?它並不“柔弱”,而且是藥食同源的一種野菜,營養豐富,味道獨特

柔弱斑種草花朵 自從多年前在頤和園第一次見到柔弱斑種草,就喜歡上了這種春天開放的小野草。 知道為什麼叫做柔弱斑種草。因為它的莖桿長得非常細弱,看起來好像輕輕一碰就會倒下一樣,因而得名。但事實上它並不柔弱,相反其生命力非常強大,在惡劣的環境也能快速成長,因此無論在荒野路邊、山坡草叢、公園一角,你都能看到它。 這種紫草科的小草(chinense),會開出淡藍色的小花,體型極小,數量不多,經常數朵藍花攢在一起,像撐起一把小藍傘,十分有趣。花謝後會長出腎形的小堅果來。但在碩大的葉子麵前,花朵和堅果顯得尤其細小。 柔弱斑種草的葉子呈匙形或倒披針形,更形象可以描述成「皺波狀」。就是皺皺的波浪紋,這些學術術語真可愛啊。彷彿賦予了波浪一種性格,賦予了斑種草葉片一種動感。 這種草的葉子長得特別翠綠鮮嫩,在過去也是民間百姓常吃的一種野菜,可以用來炒食、涼拌、做湯、做餡、熬粥等均可,味道獨特,而且還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,這是許多栽培蔬菜不能相媲美的。 它不僅是優質的野菜,同時還有神奇的藥用功效,其藥用全草,具有解毒消腫、清肺止咳、利濕止癢等多種功效。柔弱斑種草對咳嗽、咳喘、肺炎、氣喘、痔瘡、咽喉腫痛、瘀血腫痛、吐血、毒蛇咬傷、濕疹等多種病症均有一定的功效。由於柔弱斑種草對咳嗽比較有用處,於是又被老一輩稱為“咳嗽草”,生活中用處大。

磚牆上的植物竟然結出果實來!?它是一道獨特的風景,彷彿訴說著生命不屈的故事

老舊的磚牆上長出了植物 在老舊的磚牆上,一株植物悄悄生長。那磚堆砌的牆面,滿是歲月的斑駁,縫隙間填塞著時光的塵埃。而它,就在這看似毫無生機的罅隙中,倔強地探出了頭。 起初,許是一陣風,許是一隻鳥,將它的種子攜來,不經意間遺落在這磚牆的縫隙。沒有肥沃的土壤,沒有精心的呵護,它卻憑藉著一股與生俱來的堅韌,開始了生命的旅程。 嫩綠的芽兒,小心翼翼卻無比堅定地頂開磚縫間的碎屑。那一抹清新的綠,像是黑暗中的希望之火,在堅硬的紅磚映襯下,顯得格外耀眼。它努力伸展著葉片,去捕捉每一縷透過屋簷的陽光,去承接每一滴偶然飄落的雨露。 隨著時光流轉,它漸漸長大。細長的藤蔓沿著牆面蜿蜒攀爬,像是在書寫屬於自己的生命軌跡。葉片愈發繁茂,在微風中輕輕搖曳,似在訴說著成長的喜悅。而那點綴其間的橙紅果實,宛如顆顆晶瑩的瑪瑙,為這古樸的磚牆增添了幾分靈動與絢麗。 這株生長在磚縫間的植物,沒有溫室花卉的嬌艷柔弱,無需人們的悉心照料。它在惡劣的環境中,與風雨搏鬥,與貧瘠抗爭。它用自己的存在詮釋著生命的真諦:生命的力量,不在於所處的環境多麼優越,而在於內心對生長、對綻放的執著追求。 它讓我不禁思索,在生活的風雨中,我們或許也會遭遇困境,身處如同磚縫般狹窄、艱難的境地。但只要像這株植物一樣,懷抱著對生命的熱愛,堅守著內心的信念,便能在困境中尋得生機,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彩。於此磚牆之上,它是一道獨特的風景;於這世間,它是生命不屈精神的象徵。願我們都能讀懂它的故事,汲取那源自生命深處的力量。 我想,現在的自己也許就像這株磚縫間的綠葉,在無人問津的港口,默默開花,默默結果,不與群芳爭艷,只堅定的走在自己的路上,只留清氣滿乾坤!

那些自帶佛家光環的菩提子,可以食用、製作飾品、佈置盆景

  菩提樹果實 菩提,自帶神聖感,每每提起都讓人心生敬畏。它不只植物,更是佛家的某種象徵。 在印度,佛教寺廟裡都有種植菩提樹的習俗,唐以後佛教傳入中國,僧人神秀與慧能互動的佳句影響後人至今,相信不少人知道菩提也是先從文字開始的。 正所謂:''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''。 菩提樹又稱印度菩提樹、菩提榕、覺樹、思維樹、沙羅雙樹、阿摩洛。它為桑科-榕屬的大型喬木,樹高從十幾公尺到二十幾公尺不等。其老皮色灰,小枝顏色灰褐,幼時微毛。三角狀的卵形葉深綠光亮,革質,或全緣或波狀,基生葉脈三出。三四月菩提樹進入花期,它的雌雄花皆無柄,雌花有瓣片四枚,呈寬披針形;而少量雄花生於近口處,花瓣內捲,分三兩裂,有一枚雄蕊;唯癭花有柄,它柱頭膨大,花柱短,瓣片約三四裂。 事實上,菩提還有大樹、有草本亦有盆植,形式不同,植像有異,卻都是對信仰和美好的敬意與期許。 講到四角菩提,相信很多玩友們一聽名字可能對它比較陌生,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應該吃過,因為酸中帶甜、酸甜,所以又有人叫它甜角!吃起來舌尖感覺如同柿餅、如同果脯。蜜餞一般!這種四角菩提非常高大,樹皮呈現暗灰色,枝頭掛著一串一串的彎鉤形莢果。它生長在東南亞熱帶雨林,在我國雲南西雙版納也盛產。 薏苡有一個俗名就是菩提子,也稱大薏苡、念珠薏苡、五穀子或草珠子,為禾本科-薏苡屬的一年生粗壯草本。六月到十二月是其花果期,它產自遼寧以南和西藏以西的濕潤及半濕潤地區。直立的莖稈叢生,分枝很多,葉片進行且扁平寬大,葉的基部或圓或近心形。總狀花序腋生成束,雌小穗在下方,外麵包著骨質念珠狀的總苞,雄蕊基本退化,而雌蕊的柱頭卻是細長伸出的狀態。 小時候奶奶常拿它們的珠籽穿門簾兒掛著擋住蒼蠅蚊蟲,簾子的做法雖簡單,卻是很費功夫,需先將成熟的珠子從中間把芯抻出,再用粗線繩穿過芯孔,一個個串聯起來,要達到所需的長度打結,再橫向密排成簾,一個完整的簾子需要上萬枚珠子,珠色自然灰白,沒有一顆相同,沉甸甸的簾子垂下來風難吹起,人撩得使大力,可以用很久很久。 還有一個川滇無患子小名也叫菩提子,又稱皮哨子或打冷冷。其為無患子科的落葉喬木,高約十米或更多,乃我國特產樹種,它的葉對生或近互生,葉片卵形或卵狀長圓形,兩側常不對稱,葉端具短尖。直立的花序頂生,常回分枝,花兩側對稱,花蕾球狀,所結果子色黃形圓,極度誘惑。 再有一個就...
前幾天剛好在飯店裡看到這東西(圖片右下角),毛毛蟲的長相,沒吃就喉嚨發癢啊!其實這品相已經好多了,畢竟挑選了最鮮嫩的。 俗話說“春吃芽,夏吃瓜,構樹花序要趁嫩”,立刻點上了! 沒錯,它就是構樹。 想嚐嚐構樹花的本味,就選擇了最簡單的清炒。端上來時紅紅綠綠白白黃黃: 構樹花經典做法 炒蛋:蛋是黃金搭檔,啥都能配,並反客為主,讓野菜成為配菜。 涼拌:蒜末、香油、辣椒、醋等等一加,酸辣鮮香。你吃的味道,一大半是調味料的味道。 裹麵糊:油炸天婦羅的做法,吃啥都是酥脆。 或許,在吃野菜時,我們吃的不是味道,而是稀有的心情。沒有被大蓬幹擾的時序感,春天裡的限時品嚐! 你問我構樹花是什麼味道? 不論甚麼製作方法,它總帶有點苦味。 我挑出一根構樹花細細品嚐。大多數野菜的本味帶著淡淡的清苦,構樹花也不例外。這種苦味來自植物天然的生物鹼,既是自我保護的防禦機制,也是喚醒味蕾的春日鬧鐘。無論是普通的焯水去澀,或者是傣味裡的加檸檬舂搗,本質上都是平衡這份“野性”,讓苦味轉化為回甘的前奏。構樹花的初嘗,是一種舌頭上的季節覺醒,是大自然的味道! 又挑起一根構樹花細嚼,脆嫩中藏著一絲微澀的纖維感。就像吃春筍要感受竹節的脆響,品構樹花也要享受纖維劃過齒間的微妙觸感。這是植物生長的年輪印記。 連續幾口構樹花後,嘴裡開始迸發出淡淡的鮮甜。這是鮮菜最迷人的地方:回甘。它們富含的遊離氨基酸,與雞蛋同炒時,蛋白質的鮮美被激發到極致;用酸辣涼拌時,鮮甜又與酸辣形成奇妙對沖;裹麵糊油炸時,酥脆中綻放絲絲鮮甜。這種鮮味不是味精的刺激,而是植物細胞破壁後自然釋放的麩胺酸。 慢慢嚼著構樹花,我想到了更多。 古人早已洞察其清熱解毒的功效,構樹花食補即是藥補。飢荒年代,構樹花曾是救命糧,如今吃它是一種懷舊。 現代研究下,構樹花是植物性蛋白質的隱形營養高手:它高蛋白低脂肪,每100g含蛋白質6.2g,超過多數葉菜;它膳食纖維豐富,促進腸道蠕動;它富含黃酮類物質,能抗氧化、增強免疫力… 或許,當我們把構樹花送入口中,嚐到的不僅是味道,而是「植物的時間膠囊」。或許,當構樹花序的滋味在舌尖綻放,它提醒我們:野菜,是植物用千萬年進化寫成的味覺情書;烹飪,是為這份情書加上了動人的註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