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有聽說過柔弱斑種草嗎?它並不“柔弱”,而且是藥食同源的一種野菜,營養豐富,味道獨特

柔弱斑種草花朵 自從多年前在頤和園第一次見到柔弱斑種草,就喜歡上了這種春天開放的小野草。 知道為什麼叫做柔弱斑種草。因為它的莖桿長得非常細弱,看起來好像輕輕一碰就會倒下一樣,因而得名。但事實上它並不柔弱,相反其生命力非常強大,在惡劣的環境也能快速成長,因此無論在荒野路邊、山坡草叢、公園一角,你都能看到它。 這種紫草科的小草(chinense),會開出淡藍色的小花,體型極小,數量不多,經常數朵藍花攢在一起,像撐起一把小藍傘,十分有趣。花謝後會長出腎形的小堅果來。但在碩大的葉子麵前,花朵和堅果顯得尤其細小。 柔弱斑種草的葉子呈匙形或倒披針形,更形象可以描述成「皺波狀」。就是皺皺的波浪紋,這些學術術語真可愛啊。彷彿賦予了波浪一種性格,賦予了斑種草葉片一種動感。 這種草的葉子長得特別翠綠鮮嫩,在過去也是民間百姓常吃的一種野菜,可以用來炒食、涼拌、做湯、做餡、熬粥等均可,味道獨特,而且還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,這是許多栽培蔬菜不能相媲美的。 它不僅是優質的野菜,同時還有神奇的藥用功效,其藥用全草,具有解毒消腫、清肺止咳、利濕止癢等多種功效。柔弱斑種草對咳嗽、咳喘、肺炎、氣喘、痔瘡、咽喉腫痛、瘀血腫痛、吐血、毒蛇咬傷、濕疹等多種病症均有一定的功效。由於柔弱斑種草對咳嗽比較有用處,於是又被老一輩稱為“咳嗽草”,生活中用處大。
最近的文章

磚牆上的植物竟然結出果實來!?它是一道獨特的風景,彷彿訴說著生命不屈的故事

老舊的磚牆上長出了植物 在老舊的磚牆上,一株植物悄悄生長。那磚堆砌的牆面,滿是歲月的斑駁,縫隙間填塞著時光的塵埃。而它,就在這看似毫無生機的罅隙中,倔強地探出了頭。 起初,許是一陣風,許是一隻鳥,將它的種子攜來,不經意間遺落在這磚牆的縫隙。沒有肥沃的土壤,沒有精心的呵護,它卻憑藉著一股與生俱來的堅韌,開始了生命的旅程。 嫩綠的芽兒,小心翼翼卻無比堅定地頂開磚縫間的碎屑。那一抹清新的綠,像是黑暗中的希望之火,在堅硬的紅磚映襯下,顯得格外耀眼。它努力伸展著葉片,去捕捉每一縷透過屋簷的陽光,去承接每一滴偶然飄落的雨露。 隨著時光流轉,它漸漸長大。細長的藤蔓沿著牆面蜿蜒攀爬,像是在書寫屬於自己的生命軌跡。葉片愈發繁茂,在微風中輕輕搖曳,似在訴說著成長的喜悅。而那點綴其間的橙紅果實,宛如顆顆晶瑩的瑪瑙,為這古樸的磚牆增添了幾分靈動與絢麗。 這株生長在磚縫間的植物,沒有溫室花卉的嬌艷柔弱,無需人們的悉心照料。它在惡劣的環境中,與風雨搏鬥,與貧瘠抗爭。它用自己的存在詮釋著生命的真諦:生命的力量,不在於所處的環境多麼優越,而在於內心對生長、對綻放的執著追求。 它讓我不禁思索,在生活的風雨中,我們或許也會遭遇困境,身處如同磚縫般狹窄、艱難的境地。但只要像這株植物一樣,懷抱著對生命的熱愛,堅守著內心的信念,便能在困境中尋得生機,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彩。於此磚牆之上,它是一道獨特的風景;於這世間,它是生命不屈精神的象徵。願我們都能讀懂它的故事,汲取那源自生命深處的力量。 我想,現在的自己也許就像這株磚縫間的綠葉,在無人問津的港口,默默開花,默默結果,不與群芳爭艷,只堅定的走在自己的路上,只留清氣滿乾坤!

那些自帶佛家光環的菩提子,可以食用、製作飾品、佈置盆景

  菩提樹果實 菩提,自帶神聖感,每每提起都讓人心生敬畏。它不只植物,更是佛家的某種象徵。 在印度,佛教寺廟裡都有種植菩提樹的習俗,唐以後佛教傳入中國,僧人神秀與慧能互動的佳句影響後人至今,相信不少人知道菩提也是先從文字開始的。 正所謂:''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''。 菩提樹又稱印度菩提樹、菩提榕、覺樹、思維樹、沙羅雙樹、阿摩洛。它為桑科-榕屬的大型喬木,樹高從十幾公尺到二十幾公尺不等。其老皮色灰,小枝顏色灰褐,幼時微毛。三角狀的卵形葉深綠光亮,革質,或全緣或波狀,基生葉脈三出。三四月菩提樹進入花期,它的雌雄花皆無柄,雌花有瓣片四枚,呈寬披針形;而少量雄花生於近口處,花瓣內捲,分三兩裂,有一枚雄蕊;唯癭花有柄,它柱頭膨大,花柱短,瓣片約三四裂。 事實上,菩提還有大樹、有草本亦有盆植,形式不同,植像有異,卻都是對信仰和美好的敬意與期許。 講到四角菩提,相信很多玩友們一聽名字可能對它比較陌生,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應該吃過,因為酸中帶甜、酸甜,所以又有人叫它甜角!吃起來舌尖感覺如同柿餅、如同果脯。蜜餞一般!這種四角菩提非常高大,樹皮呈現暗灰色,枝頭掛著一串一串的彎鉤形莢果。它生長在東南亞熱帶雨林,在我國雲南西雙版納也盛產。 薏苡有一個俗名就是菩提子,也稱大薏苡、念珠薏苡、五穀子或草珠子,為禾本科-薏苡屬的一年生粗壯草本。六月到十二月是其花果期,它產自遼寧以南和西藏以西的濕潤及半濕潤地區。直立的莖稈叢生,分枝很多,葉片進行且扁平寬大,葉的基部或圓或近心形。總狀花序腋生成束,雌小穗在下方,外麵包著骨質念珠狀的總苞,雄蕊基本退化,而雌蕊的柱頭卻是細長伸出的狀態。 小時候奶奶常拿它們的珠籽穿門簾兒掛著擋住蒼蠅蚊蟲,簾子的做法雖簡單,卻是很費功夫,需先將成熟的珠子從中間把芯抻出,再用粗線繩穿過芯孔,一個個串聯起來,要達到所需的長度打結,再橫向密排成簾,一個完整的簾子需要上萬枚珠子,珠色自然灰白,沒有一顆相同,沉甸甸的簾子垂下來風難吹起,人撩得使大力,可以用很久很久。 還有一個川滇無患子小名也叫菩提子,又稱皮哨子或打冷冷。其為無患子科的落葉喬木,高約十米或更多,乃我國特產樹種,它的葉對生或近互生,葉片卵形或卵狀長圓形,兩側常不對稱,葉端具短尖。直立的花序頂生,常回分枝,花兩側對稱,花蕾球狀,所結果子色黃形圓,極度誘惑。 再有一個就...
前幾天剛好在飯店裡看到這東西(圖片右下角),毛毛蟲的長相,沒吃就喉嚨發癢啊!其實這品相已經好多了,畢竟挑選了最鮮嫩的。 俗話說“春吃芽,夏吃瓜,構樹花序要趁嫩”,立刻點上了! 沒錯,它就是構樹。 想嚐嚐構樹花的本味,就選擇了最簡單的清炒。端上來時紅紅綠綠白白黃黃: 構樹花經典做法 炒蛋:蛋是黃金搭檔,啥都能配,並反客為主,讓野菜成為配菜。 涼拌:蒜末、香油、辣椒、醋等等一加,酸辣鮮香。你吃的味道,一大半是調味料的味道。 裹麵糊:油炸天婦羅的做法,吃啥都是酥脆。 或許,在吃野菜時,我們吃的不是味道,而是稀有的心情。沒有被大蓬幹擾的時序感,春天裡的限時品嚐! 你問我構樹花是什麼味道? 不論甚麼製作方法,它總帶有點苦味。 我挑出一根構樹花細細品嚐。大多數野菜的本味帶著淡淡的清苦,構樹花也不例外。這種苦味來自植物天然的生物鹼,既是自我保護的防禦機制,也是喚醒味蕾的春日鬧鐘。無論是普通的焯水去澀,或者是傣味裡的加檸檬舂搗,本質上都是平衡這份“野性”,讓苦味轉化為回甘的前奏。構樹花的初嘗,是一種舌頭上的季節覺醒,是大自然的味道! 又挑起一根構樹花細嚼,脆嫩中藏著一絲微澀的纖維感。就像吃春筍要感受竹節的脆響,品構樹花也要享受纖維劃過齒間的微妙觸感。這是植物生長的年輪印記。 連續幾口構樹花後,嘴裡開始迸發出淡淡的鮮甜。這是鮮菜最迷人的地方:回甘。它們富含的遊離氨基酸,與雞蛋同炒時,蛋白質的鮮美被激發到極致;用酸辣涼拌時,鮮甜又與酸辣形成奇妙對沖;裹麵糊油炸時,酥脆中綻放絲絲鮮甜。這種鮮味不是味精的刺激,而是植物細胞破壁後自然釋放的麩胺酸。 慢慢嚼著構樹花,我想到了更多。 古人早已洞察其清熱解毒的功效,構樹花食補即是藥補。飢荒年代,構樹花曾是救命糧,如今吃它是一種懷舊。 現代研究下,構樹花是植物性蛋白質的隱形營養高手:它高蛋白低脂肪,每100g含蛋白質6.2g,超過多數葉菜;它膳食纖維豐富,促進腸道蠕動;它富含黃酮類物質,能抗氧化、增強免疫力… 或許,當我們把構樹花送入口中,嚐到的不僅是味道,而是「植物的時間膠囊」。或許,當構樹花序的滋味在舌尖綻放,它提醒我們:野菜,是植物用千萬年進化寫成的味覺情書;烹飪,是為這份情書加上了動人的註腳。

胡頹子果實成熟,果肉水分充足,酸甜適中,味道可口!

4,5月份,漫山的杜鵑已開放,山村的果園區有千畝的野生胡頹子也進入成熟期,吸引遊客紛紛前來打卡,體驗採摘樂趣。 胡頹子有著羊奶子的別名。在牛國長江流域以南各地都有分佈,日本、北美等其它地區也有種植。 它是天生多花、多果的小喬木,很適合作為盆景樹種,其葉片正面鮮綠光澤,背面為白色帶有棕色斑點,奇特秀麗。胡頹子的花期在每年秋冬,花為白色或淡白色,芬芳怡人。 胡頹子的果期在4—6月,果實為橢圓形,成熟後由褐色變為紅色,繼而變成銹紅色,密佈著一些硬硬的小斑點,綴滿枝頭,十分雅緻。 胡頹子的成熟果實味道可口,水分充足,酸甜適中,可生食,也可釀酒和熬糖;其果肉主要含有豐富的礦物質、蛋白質、氨基酸、維生素、糖及鐵、鋅、錳、銅、鎂等微量元素,食用價值高,是一種人們喜愛的小型水果。

久違的酸棗樹開花了,忘懷那些滿身紅瑪瑙般的果果

酸棗花終於開花了,這久違的,曾經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小小花朵呀,它結出的果實,就是那紅紅的,酸酸甜甜的,曾無數次出現在我記憶中的酸棗果。只是沒想到,會在這樣的一個早晨,與它們邂逅。 小時候在村北的沙土崗上,在密密的槐樹林裡,到處都有它們的身影。只因為它們全身佈滿了細密的圪針,令人望而生畏,甚至是討厭。但它們的生命力,又是那麼旺盛。 一年四季,村裡哪家新砌了院牆,或是新開出一片菜地,就會拿上鐮刀和籮筐,把它們一捆割下背回家。要的就是它渾身下密密麻麻的圪針,正好可以用來做籬笆。而我們小孩子,總是在不經意間,被它尖利的圪針劃破衣裳。有時還會連帶著飽受皮肉之苦。倘若圪針滯留在皮肉中,需得用一枚更加鋒利的縫衣針,小心翼翼地把它給挑出來,名曰「挑刺」。 別小看挑這小小的一根小刺,這個活計,一般是眼神明亮而又膽大心細的人,才能勝任。我的本家大嫂,挑刺最拿手。街坊鄰裡,但凡哪個不小心手上紮了刺,都會跑去讓她給挑。印像中大嫂有一個食指,幾乎成90度角伸不直,但這並不影響她挑刺。 如果哪家的孩子不聽話,或做了過度出格的事情,碰到嚴厲的家長,就會手執一把酸棗圪針來抽TA。這個,算是很厲害的懲罰了。因此,有大人嚇唬不聽話的孩子,也會用一句「再不聽話,讓你也吃一頓酸棗圪針」來震懾。 雖然酸棗棵上密佈著大量圪針,但這不影響我們對它的喜愛。當然,我們最惦記的,就是秋天到來的時候,它那滿身紅瑪瑙般的果實。不用刻意去找,單是它那艷麗的色彩,老遠就會看到。每到這個季節,祖父會去林裡割草,或是掃落葉漚肥,回來的時候,就會變戲法似的,掏出一把紅艷豔的酸棗來。 酸棗個頭不大,而且肉少核大,但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,卻是我們最喜歡的時令野果。熟透的酸棗,也有自備的酸味兒。這也是它因此得名最主要的原因吧。 冬天的時候,和其他樹木一樣,落葉後的酸棗棵,只剩下一身密密麻麻的圪針。儘管這樣,上面還有數不清的,花生米大小,灰褐色橢圓形的殼,我們稱它為小蟲bi bi。打開來裡面是一個小小的蟲蛹。那時,我們最喜歡把它們取下來放在火上烤熟了吃。 事實上,這些蟲蛹其實就是毛毛蟲的卵。待到春暖花開,就是一條條斑斕的毛毛蟲。這個傢伙,蟄起人來可是毫不含糊的。 我們總是一邊在回憶中難以割捨,一邊又對未來充滿期待。難以割捨的,包括永遠消失的村莊,沙土崗……還有沙土崗上那密密麻麻的槐花林和酸棗樹。

甜甜的桔紅色果子,任誰都想吃上幾口

這段時間是許多懸鉤子屬植物的花果期,而紅腺懸鉤子在台灣算是較難遇到的一個品種,不過在中國大陸的福建和廈門也有零星分布,主要集中在山㵎和溪邊。由成熟的紅腺懸鉤子果實十分吸引,不是旅客摘了,就是被小鳥或小型哺乳類動物吃了,能否遇到得看運氣。 紅腺懸鉤子(Rubus sumatranus)是薔薇科懸鉤子屬的植物。它幾乎全株上下(小枝、葉軸、葉柄、花梗和花序)都有紫紅色腺毛,很容易從野草堆中出識別出來。 紅腺懸鉤子果好吃嗎? 紅腺懸鉤子的果子成熟後桔紅色,內含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和維生素等,種子油中不飽和脂肪酸高達90%,主要有亞麻油酸(60%左右)、亞麻油酸(20%左右)等,具有較高的商業開發價值。 果實可直接食用或製果醬等,直接食用甜味較淡,口感尚可。 據說有改良栽培的品種,口感會不會更好就不知道了,我沒嚐過。目前紅腺懸鉤子商品名叫牛奶莓、四季奶油泡等,網路上看價格還不便宜,想買的注意別買到山裡挖回來的原種。 枝,葉,根也有藥用價值 紅腺懸鉤子是傳統中草藥,它的葉帶毛,枝長刺,有毛能止血,有刺能消腫,是常用的止血消腫藥,像平時野外偶爾碰上外傷出血或紅腫了,看到該草藥無論哪一種取來搗爛或嚼爛敷上去就能解決或緩解。另外,紅腺懸鉤子的根部有清熱解毒、止血消腫,利尿之效。也許可替代的中藥材較多,目前紅腺懸鉤子入藥的比較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