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食蟲植物是一類誘捕昆蟲或小動物的植物總稱。具代表性的品種包括捕蠅草、豬籠草、茅膏菜等。滿足食蟲植物種植條件,充份瞭解其生長勢態,養護起來得心應手。
小編感覺食蟲植物比一般花卉都受歡迎,可能奇怪的外型和食蟲的特性十分有趣吧。到底甚麼是食蟲植物?該怎樣種植?
1)概念
所謂食蟲植物(carnivorous plants),是一類能夠誘捕昆蟲或其他小動物的植物總稱。由於這類植物的生長環境惡劣,為了更有效補充自身養分,便進化出這種食蟲機制,這是大自然精心設計的傑作。
具代表性的食蟲植物包括豬籠草、捕蠅草和茅膏菜。以下作一簡介:
2)典型的食蟲植物
2.1)捕蠅草
捕蠅草(Dionaea muscipula)原產於北美洲。它葉片長成一個夾子,只要有東西觸碰到內裡的小毛,夾子會迅速閉合,把獵物困在裡頭,並分泌消化液將之溶掉。正是這種有趣的陷阱令不少人著迷。
2.2)豬籠草
與捕蠅草相比,豬籠草(Nepenthes)原產地分佈更廣範,能涵蓋亞洲熱帶地區。它的體型可以長得更大,除了能捕昆蟲外,就連小動物也列入它的餐單之內。
豬籠草沒有像捕蠅草的夾子,卻長成一個獨特的捕蟲籠。這個籠子呈圓筒形,內有粘性消化液,籠子上方有一個蓋,蓋面帶麻醉性的蜜汁,目的吸引昆蟲或小動物,吃後會失足跌入籠子內,被消化液消化掉。
2.3)茅膏菜
茅膏菜(Drosera)是食蟲植物中品種最多(170種),分佈最廣的植物(全毬)。樣子看起來像毛氈。
茅膏菜會長出條狀物,表面有圓形的小葉,葉緣密佈黏性的腺毛,一但昆蟲碰到腺毛,就會被粘住,並把昆蟲緊壓於葉面,通過分泌消化把0物消化掉。當昆蟲完全消化後腺毛會回復原狀。
3)種植條件
雖然食蟲植物品種不少,但種植方法大同小異。由於食蟲植物多生長在非常貧瘠且高度潮濕的環境,一般可以選擇水苔作為種植介質,潮濕維持在50-80之間,不用怎樣施肥。平日擺放在通風透氣,陽光充足的地方,會長得更加健壯,也會減少病害和蟲害。
4)食蟲植物種植失敗因素
盡管我們滿足食蟲植物對環境的需求,但也有不少人總覺得養不好這類植物,令人十分苦腦和困惑,讓我們簡單說明一下常見的問題:
4.1)環境改變需要適應期
從花店買回來的植物都需要時間來適應,這段時間可能狀態不太好,可能會生長緩慢,或停止生長,甚至出現葉片變黑的情況。
所以剛買回來的植物要觀察生長情况,這時澆水要少,放在清凉半陰環境,直至出現明顯長勢後才正常養護。
4.2)食蟲植物其實十分脆弱
別看食蟲植物''如狼似虎"的樣子,其實嚇人而已。它們的葉片十分脆弱,動不動就變黑枯萎。最常見的是陽光曬傷葉子或者不小心弄破了莖葉。
需要留意的是,盡管葉片全都枯萎了,但是植物中心部分的鱗莖位置仍然是翠綠的,有的還有小葉長出,也不算死亡。如果發現鱗莖也變黑了,新長出的小葉也是黃色的,才有可能出問題。
4.3)正常新陳代謝?
畢竟食蟲植物大多是草本植物,容易枯萎又容易生長,所以不用太過追求完美,也不要為了幾片葉子黑了令自已不安,產生莫名的心理壓力。
留言
張貼留言